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学科研>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意义和步骤

文章来源: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20日 点击数: 字体: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意义和步骤

来源:《课程与教材》200212  作者;徐敏南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1、什么叫校本课程

2000年春季,国家正式启动素质教育工程的核心工程——“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决定在全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即将由国家管理的课程称为国家课程,由地方管理的课程称为地方课程,由学校管理的课程称为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一般来说,国家课程占80%左右,地方课程占5%左右,校本课程占15%左右。

2、什么叫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术语是近年来我国课程研究者从西方教育文献中引进的新名词,它的英文表述是“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缩写词为“SBCD”。我国课程开发专家把“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和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革的过程。

3、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它直接体现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的。根据各个学校不同的办学理念和资源条件,各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表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学校的校本课程可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发展性课。下面试分述之。

必修课程

所谓必修课程,就是国家规定的学习课程。即三级课程中的国家课程。按理讲,学校不能去更动它。但是,学校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条件,进行修正或更改,成为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主要是指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在我校表现在课程超市上。它包括健身、博知、怡情、励志、广行五类。健身课程如艺术体操、足球、篮球等课程。博知课程主要是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如诗词鉴赏,中外名著欣赏,中国对联、名胜古迹游考、网页信息浏览等。怡情课程是指愉悦性情、丰富情感体验的课程。一种是艺术怡情,如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欣赏、舞蹈表现等课程。另一种是休闲怡情,如摄影、摄像、围棋、集邮等课程。励志课程是激发学生生活热情、增强学生意志力的课程。如“从辅仁走向世界的钱钟书”,心理调适、耐挫折训练,交际交往等。广行课程是指广泛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强的课程,它以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如电脑维修、网页制作,社会新闻采访、校园交际英语1000句、肥皂的制作、酒酿的制作等等。

发展性课程

发展性课程是指拓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课程。它在必修课程上提高要求,增加难度,以培养研究性、创造性的人才为目的,重视学科的前沿性、学术性和学习的研究性。这类课程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加深学科知识的深度,旨在拓宽学生学科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如各学科知识竞赛辅导,还有如“数学建模”、“学习方法论”等课程。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课程,如科技小发明、机器人制作、学术小论文的撰写、创造性思维训练等课程,这类课程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以学校为开发基地和主体,各校可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特点和条件,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长,使学校拥有更为自由的发展空间,为更快、更多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了保障。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从这两方面来看,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2、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校本课程开发促使教师从“教学”定位向“教学——研究”角色转换,为教师潜能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促使教师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学习相应的课程理论知识,边学习边实践。其次,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认识水平,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提高了,教学科研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第三,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特长、个性可得到充分展示,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

3、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创建学校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创建学校特色。学校具有特色,也就意味着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创性。开发校本课程,其最终目的就是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使他们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校本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学校可根据自己的校情开设课程,是可体现校际差异的课程。差异是什么?差异是学校之间的不同,也就是特色。有差异才有开设校本课程的必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创建学校的特色奠定了基础。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步骤

1、建立领导机构

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共同组成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课程专家可聘请大学的教授和教育研究人员,教师主要由各学科组组长和教务处、教科室负责同志担任,在学生家长中,可选取一小部分关心课程改革的高级知识分子。这些人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保障和领导保障。

2、前期论证

在校本课程开发之前,要进行前期论证,论证实施的可行性。论证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教师将开发的目的、意义、项目报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经领导小组讨论认定后方可实施。二是学校将认定的开发课程汇总成清单拿到学生中去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是否需要,是否喜欢。

3、师资培训

师资培训主要立足于校内教师培训。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理论知识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等基本理论,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的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

4、确定题目,学生选择

在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范围、内容等的情况下,教师根据自己知识的结构、专长,根据学生的内在需要进行选题。实践告诉我们,教师感兴趣的题目不一定现在的学生也喜欢。如我校教师中有的开出了“文字的演变”的题目,学生绝大部分不喜欢。通过教师的报题,把所要开设的课程的内容、目的、授课方式等以调查表的形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如果学生选择的人数不足20'人,这门课程就自然取消。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选择,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又给教师增加了开课的压力,促使教师认真学习,认真开发,不断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5、撰写《课程纲要》

申请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首先要写一份简要的《课程纲要》,同时要附有课程介绍,交给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初审。《课程纲要》一般要包括下述内容:

一般项目:包括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和授课对象等内容。具体为:①课程目标。②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③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规模等。④课程评价。

6、校本课程的评价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

对课程开发实施者——教师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和参加的总人次数,二是学生的实际接受课程内容的效果,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学生对任课老师的问卷调查结果,五是教师的教学态度、授课方式方法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情况。学校校本开发领导小组从以上几方面入手,把各方面综合起来考虑,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实施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给定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综合考核后打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三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核为主,过程和结果为辅,然后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评价。

 

 

 

课程标准、纲要、教学大纲、教案的联系与区别

——在区教育局课程纲要之感悟研讨会上的发言(略有改动)

题目也即是问题,这个问题我问过很多基层的老师。什么是“课程标准”、“课程纲要”?这两者与原来的“教学大纲”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我们的“教案”或“导学案”,原来也有出现过一段“课时计划”的叫法,这些名词大家究竟知道有什么不同吗?很多人的回答都是不知道,或是不清楚。大家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也很一致,那就是:这是专家的事情,与我们老师有什么相关。我们只要把学生教好就可以了,管他那么多名词干什么!

鲁迅先生说过:“在中国连搬张桌子都要流血”,意思是指在中国改革的难度特别大。可我总是觉得中国的改革也很容易,有时候不但是要把桌子搬走,甚至是把房子也搬走。比如我从1993年参加工作在中学教学16年中,数学教材就改变了三次。每次改过以后老师们都还没有彻底明白过来是怎么一回事,接着就又出现新的需要面对的教材。经常让老师不知所措,摸不着头脑。这让我想起先生还说过的话:“新潮之进中国,往往只有几个名词”,而且这个名词越新越好。但谁都不去认真追究这个名词的真实意义,所以嚷嚷一年半载,最后火灭烟消,什么都没有了。

现在我引用先生的这些话不知道合适不合适,比如我们可以想一下最近若干年出现和流行一时的教育口号或者名词:什么“素质教育”,什么“公平教育”,什么“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什么“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什么“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什么“特色学校建设”,什么“调节教学”,什么“快乐课堂”,什么什么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口号有的正在流行正在实施,有的早已“火灭烟消”。可这些与我们每个教师都相关的名词和口号究竟是什么,究竟对错,为什么会流行又为什么会消失,细想一下其实我们都没有弄懂,我们也没有真正的想去弄懂过,也就更不会认真去落实(这里说的主要是我,而没有任何贬低别的认真落实这些口号,或者叫做理念和理论并作出成绩的人)

很多专家对我们的一线教师不屑,甚至说我们没有“灵魂”,因为我们连最基本名词的含义都不知道。可也有一种说法是“砖家”的任务就是把最明白的事情说的让大家都不清楚就成为了砖家。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我在这里用“有意思”这个词其实是不够意思的,应该换成“可怕”比较贴切),专家责怪基层老师不知学习不求上进,而老师没有能力去真的弄明白这些东西,所以就造成了理论者和具体操作者的脱节和撕裂。也就是理论说的很正确的人不教,教的人又不具有正确的理论。这势必造成上边你说你的,下边我做我的。这像不像“素质教育说的惊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

有点跑偏了,回到课程纲要之感悟上来吧。

开头的问题其实我在问别人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最起码不是真的知道,所以我要询问,想找到答案。在询问的过程中我发现老师们也真的很想知道每个东西究竟是什么东西,可自己一来缺乏深入研究的时间和能力;二来也发现这个问题与自己的教学好像不太怎么相关。反正你学校领导叫我这样编“课程纲要”我就这样编,完成任务就完事大吉了。另外我想专家的意思也是真的想让一线的教师真的知道是什么和怎么做,但问题是专家要用一种老师能很快明白话把这个名词说解释清楚,而且找到一种操作性很强的方式让老师来做,然后在做的过程中根据具体的学校、老师、学生情况的不同再去创新、发展和完善。我觉得在基层老师的认识和理解编写“课程纲要”这个问题上,我们已经做了很多颇有成效的工作,但还不太够。

比如老师们在认识“课程纲要”时都会引用这样的话:编制“学科课程纲要”也就是从整体到局部回答3个问题的过程:1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学科定位是什么,整体目标,单元目标具体课时目标分别是什么?);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学科教学突出的教学手段,方法方式有哪些?);3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设定什么样的跟踪监测方案,包括试题等。特别是没有自主评价权的学科教学,还要清楚统一测评时测什么,怎么测?)

又比如:课程纲要编写的具体内容应包括1课程目标的陈述:(必须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三个维度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以及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要求突出重点,按从易到难或恰当的先后顺序排列,并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均衡与衔接关系。);3课程实施:(包括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设备、班级规模等。);4课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定性、定量)、成绩来源(过程、结果)、记分方式和学分给定等。)

我觉得这些直白的话就可以让老师迅速明白“课程纲要”大致是什么,又能很快地去进行操作,这就很好。

另外我还想对题目中提出的课程标准和纲要、教学大纲、教案的联系和区别说一点。也借用“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这种说法”,我觉得这种说法虽不太专业但比较直白好理解。

首先,学生要去哪儿,和为什么要去那儿?谁规定了和谁能规定学生要去那儿?这是课程标准解决的问题,它是国家层面的东西,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国家教育培养目标和为什么这样规定的具体文件。有了“标准”才会有后续的东西,比如教材、纲要、教参等等。

“教学大纲”现在不怎么说了,可老一点的老师对这个东西却念念不忘情有独钟。“教学大纲”我的理解是与课程标准和纲要都有关系,他有点象是由教材编写组层面操作出来的“课程纲要”,但其中还有“课程标准”的意思。因为原来的“大纲”和教材应该是这样一种关系,先有教材后有“大纲”,而现在是先有“标准”再有教材,然后再在教师的层面去编写“课程纲要”。其实大纲解决的何尝不是“去哪里,怎么去和怎么确信去到”的问题。只不过现在的“课程纲要”编写没有把老师当成机械的执行者,而要求老师必须按照“标准”加入自己的创造去自己组织编写这个“纲”。这时候老师特别是用过“教学大纲”的老师一时不能适应和胜任而已。

而“纲要”和“教案”的最大区别应该是:“教案”只强调了“去那里”的技术层面,也就是解决“如何去”的问题,而没有顾忌“为什么”的问题。因为在编写“纲要”之前是必须要先对标准中的“为什么”这个问题弄明白的,否则不太可能编写出好的“纲要”而落入完事大吉的完成任务心态。

另外我们还可以再追问一下:你让学生去那里究竟要干什么?这其实又和教材相关了,也就是教材中的内容就是学生要完成的任务。但教材中的这些内容究竟合适不合适,够不够,我们还需要补充别的东西吗,我们还需不需要和能不能利用别的教学资源,我们还可以采取哪种和教材规定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更好的干完这些活?这其实是一个对教材的再加工的过程,同时也是校本教研的过程。

说了这么多,连我自己都有点好像说不下去了。但我想“课程纲要”的编写是一个中间层次的东西,它和导学案、教案、原来所说的课时计划一样,是标准和教材这一国家层面和相对固化的教育资源,与相对不固定的教育受众也就是学生之间的纽带和联系者,它类似于大纲但又不同于大纲,它是教师层面的东西,是必须要由老师来完成的。这就是我自己的理解。

既然是感悟,就是有感而发的一些想法,甚或是牢骚也未尝不可。我怎么看以上文字都像是自己的牢骚,只望不要触痛某些敏感的神经为盼,如果真的不小心您觉得被刺了,那事先声明我是无意的!!!

 


【打印文章】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